中国轮胎工业快速复苏阶段(1978-2000)

来源:亚盈体育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14 08:41:56

  经历计划经济期间的“十年动荡”,中国轮胎质量下滑很多。时间到了1978年,中国迎来了关键的历史时刻。

  上海正泰橡胶厂作为中国历史悠远长久的轮胎工厂之一,其当时的轮胎质量也下滑得很严重,落后于国外。正泰橡胶厂领导人也面临着关键性的抉择。

  轮胎质量下滑得太多了,怎么样才可以实现快速提升?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是最好的选择。但当时刚改革开放,社会舆论对国外还很抵触,引进外国设备还有很大的风险。于是,位于上海的正泰橡胶厂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轮胎厂。

  1979年-1983年,上海正泰橡胶厂引进德国年产80万条乘用子午胎二手设备和技术,生产的“回力”牌轿车胎,轮胎质量大幅度提升。新款轮胎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并且成功打入上海大众汽车厂的桑塔纳轿车配套体系。随后,回力轮胎又扩建了140万条的乘用轮胎工厂,成为80年代上海人人皆知的品牌之一。

  历经发展,中国已成为轮胎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强国。主要是因为中国虽然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左右的轮胎,但所有国产轮胎企业的销售额加起来却没有米其林、固特异等老牌轮胎企业一家卖的多!一些轮胎行业人士咬牙切齿,怒其不争,甚至放言,还不如把全国的轮胎厂整合在一起呢!

  1964年,中央决定整合全国橡胶公司103家公司(轮胎12家),成立中国橡胶工业公司,试行工业“超级企业”。

  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当时拥有职工7.56万人,工业总产值为17.9亿元,下设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重庆5个分公司,北京、贵州、广西3个总厂和10个直属厂及7个研究设计院所,一跃成为全世界轮胎巨头之一,堪比固特异、邓禄普。

  这只有在计划经济时代才能出现的盛举,给中国轮胎历史上的惊艳一笔。但受“文革”的影响,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只运营了4年便解散了,也说明了工业“超级企业”在中国轮胎行业确实行不通。

  当时,化工部橡胶司得以重建,一看回力轮胎尝到了甜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如大家一起干。

  随后辽宁轮胎厂、大连橡胶厂、天津、桦林、 杭州、云南轮胎厂、华南轮胎厂等也引进了部分国外设备,大幅度提升了半钢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

  其中华南轮胎厂(万力轮胎的前身)的半钢胎产能一度达到500万套,成为当时轿车胎主要生产商之一。

  当时中国轮胎的生产主力是四大家族(大中华、正泰、桦林、青岛第二橡胶厂)+东风轮胎厂为核心,他们联合了88家轮胎厂参加的五大联营集团,形成国有轮胎企业群雄并起、五龙共舞的局面,生产了中国大部分的轮胎。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轮胎制造产业逐渐由全国多点发展向山东集聚,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山东?

  因为山东当时拥有轮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所有必要条件。首先,山东拥有青岛第二橡胶厂,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轮胎的主产地,上下游产业链非常齐全。其次,山东人力资源丰富,知青返城后需要大量就业;同时山东还拥有中国最好的橡胶行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而且山东还临海,东南亚的橡胶原材料非常容易就能从海上运到山东,产品也能够最终靠海运卖到世界各地。在诸多有利条件加成下,山东慢慢的变成为了轮胎制造的热土。

  这个时候,山东轮胎行业的两个强人王希成和丁玉华开始走上轮胎行业的历史舞台。

  山东省招远市是中国著名的黄金产地,历史悠远长久,素有“中国金都”之称。王希成就出生在这里。

  1968年,20岁的王希成来到招远县罗山金矿工作,成为一名“淘金者”。一锤一敲分砂金,一淘一洗出金粉。在荒山野岭采矿,艰苦劳累是必然,再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矿井矿洞突发塌陷是极其危险的。王希成不畏险阻,冲在前面带头干,表现突出,深受上级赏识。2年后,王希成被调往招远县化工厂担任硫酸排副排长,随后又升职为车间主任。在化工厂大会战期间,王希成在抢修转化炉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视网膜严重受损,一只眼睛视力只有0.2,另一只眼睛几乎失明。另外,他还在化工厂建设时被楼板砸伤腰部,留下腰椎间盘突出病。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王希成也是这样的人,身残志坚,坚韧不拔,无论遇到何种挫折总是笑脸面对,矢志前行。

  1985年12月,王希成从化工厂副厂长调任招远县黄金冶炼厂,担任副厂长、建厂总指挥职务。

  这家工厂创办于1975年,全厂108名工人,主要以翻新农用拖拉机轮胎为主,设备陈旧效益差,经营不景气。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早已入不敷出,风雨飘摇,人心涣散。到1986年底,十年换了七任厂长,景况却一日不如一日。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轮胎厂急需一个“良将”,危难之际,王希成就这样被任命为第八任厂长。

  到任后,王希成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汽车产业前景大,轮胎项目“只能上,不能下,而且要大干快干”。他雄心勃勃召集工人开会,可大部分人都对轮胎厂心灰意冷。

  王希成向职工分析了市场形势,描绘了创业的前景,“守摊子不如创业,当配角不如唱主角”。这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了职工们的心,激发了他们的信心和斗志。

  新开炉灶重开张,谈何容易!轮胎厂不仅没有一分现钱,还欠着银行一债。没有启动资金一切都是空谈,没办法,王希成只能硬着头皮找银行负责人商谈。

  “曾有单位用5万元年薪聘请我,但我没去,我拦下这个摊子,就肯定能让它活起来,我用自己的人格担保!”就这样,王希成说服了银行负责人,贷出了5万元“巨款”。有了这笔钱,往日死气沉沉的厂区,一下子变成了热气腾腾的工地。不管白天黑夜,王希成一直在工地担任总指挥,累了就地休息一会,饿了就拿个馒头啃几口。

  大家知道他视力差,劝他晚上不用到工地了,可他还是坚持巡查。因此曾不慎踩进水坑里、撞到电线杆上。还有一次,一根三寸长的钉子扎进了他的鞋里,穿透了脚背,刺痛无比,鲜血染红了鞋袜,可第二天他还是瘸着脚来到了工地。

  脚好了,腰病却又犯了。由于过度劳累,王希成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复发,痛得汗珠“叭嗒、叭嗒”直往下掉,最后不得不住进烟台山医院做手术。

  医生依据病情让他休养5个月,可他全部心思都在轮胎厂,怎会是休息5个月。半个月后,王希成就出院了,妻子搀扶着他上了工地,全厂职工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1987年底,轮胎厂总共生产轮胎9.2万套,完成产值650万元,利润45万元。铁定要倒闭的企业竟然复活了,这个奇迹就诞生在第八任厂长王希成的手里。

  1988年,王希成提出“从路边(人力车、拖拉机)到路中(卡车、轿车),由路中争上游”的口号,投资380万元对公司进行大规模全盘彻底改造。

  当时,很多人都对王希成的改革计划表示怀疑,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仍有人对他信心十足,上次那个贷给他5万元的银行,这次主动提出再贷给他50万元。

  在市场经济萌芽的年代,只要有胆有略就能赚大钱。当年年底,轮胎厂的轮胎产量达到25.3万套,比前一年的产量扩大了近3倍。王希成用实际行动彻底打消了别人的质疑。

  1990年,招远县轮胎厂更名为烟台轮胎厂。1991年成为招远市第一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994年成立招远利奥橡胶制品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山东玲珑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1987年至1991年,玲珑集团年产值突破1亿元。1991至2002年,玲珑集团年产值从1亿元跃升至10亿元。这就是王希成创下的“玲珑速度”。

  丁玉华,山东荣成人,丁玉华的从业经历相当丰富,他在化肥厂干过技术员,当过四年荣成橡胶厂的党委书记,上过两年大学,担任过荣成市化工局局长和荣成市经委主任。1990年,威海轮胎厂也像其他国企一样经营陷入困境,一度面临倒闭。这样一个时间段,丁玉华调到了威海轮胎厂担任厂长。

  到任后丁玉华狠抓管理,在全厂范围内唱响基础管理“三部曲”——强化劳动纪律,严格工艺管理,加强设备管理。威海轮胎厂业绩开始扭亏为盈,并实现快速地发展。1992年,威海轮胎厂改名为山东轮胎厂。当时山东轮胎厂是改革开放的标杆企业,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山东轮胎厂参观视察,轰动一时。

  1994年,丁玉华开始全面实施以利润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机制。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管理,突出资金运营,强化成本控制,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解决了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浪费现象,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1995年以后,在山东国有企业改革下,山东轮胎厂也于1997年改制为山东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后来,他冒着巨大的技术和政策风险,通过对国际国内轮胎市场的深入分析和预测,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一大二高三外”的子午胎发展的策略,从零起步全力发展子午胎,大规模,高起点、高速度发展子午胎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并成功打开了国外市场。三角集团从此走上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轨道。

  此外,三角轮胎对中国轮胎行业最大的贡献之一,那就是培养了大量的轮胎人才。曾经有人向其他山东轮胎企业喊话:谁敢说,自己企业的人才没有来自三角的?!可见三角轮胎在行业里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轮胎不再是国营垄断的行业,轮胎行业的“草根力量”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登上历史的舞台。

  90年代,广饶县部分农民联合村民或者亲友,用“小胶炉”生产制作橡胶管、农用轮胎等,积累了原始资本,已拥有了工厂化发展的资金。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通过种种方式引导,拆掉各自为战的小作坊,逐渐培育了一批像西水集团一样的骨干橡胶企业,不到20年的时间,广饶慢慢的变成了全国最大的胶管生产基地。“为了采购方便,14个火车站在广饶设立了办事处,广饶胶管卖遍全国。”

  然而,随着PVC管的出现和胶管市场的逐渐饱和,胶管利润持续走低,一时间大量设备、厂房闲置。这一时期,恰逢农用车、摩托车普及,斜交胎市场需求量大,国家同时放开了计划限制,而生产胶管的设备和厂房可以直接用于车胎生产。1994年,广饶部分胶管公司开始试水生产车胎。广饶80%的轮胎企业是由生产胶管转型而来。

  广饶县政府也借机树立以“做大做强橡胶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为目标,带领企业拆掉小作坊,相继配套建设了聚合纺丝、钢丝帘线、橡胶助剂等项目,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三泰橡胶(永盛橡胶前身)、兴源轮胎、华盛橡胶、恒丰橡塑等广饶的知名轮胎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加,轮胎需求日益增加,国外的大牌轮胎看着非常眼热,随着改革开放,外资力量开始步入中国轮胎行业。

  1994年9月,在其他巨头尚处在观望时,美国固特异率先与大连橡胶总厂达成合资意向,成立了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随后,不甘落后的法国米其林于1995年底与沈阳轮胎厂合资设立沈阳米其林有限公司。

  1996年3月,普利司通联合三井物产与沈阳三橡组建沈阳三泰轮胎有限公司。

  至此,世界上的排名前三的轮胎企业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布局。三巨头之后,韩国韩泰轮胎、韩国锦湖轮胎、日本住友橡胶、通伊欧、倍耐力、优科豪马、耐克森、等纷纷投资建厂,到2009年德国马牌轮胎合肥工厂开工建设后,全球排名前十的轮胎企业均在国内建立了生产装置。

  说到外资对国营轮胎企业的投资改造,就必须提一个轮胎圈的编外牛人——黄鸿年。